上一篇文章
by Jen YaoHsu
視多障生命故事「上了小學,會開始擔心她跟其他老師相處….」婷的媽媽正說著,「那個…..箱子!」婷在旁突然迸出一句話「相—處—」婷的媽媽將字咬得分明,加重語氣重新說了一次。旁人有時不經意的隻字片語,觸動了孩子的開關,似撥錯了弦的手指,起了錯誤的音,卻不會受責備,反而引起一陣歡笑。
婷有時也有趣得很,媽媽跟她講過年齡的事,幾歲到幾歲是幼兒、青年、老年等,婷將這邏輯套用到了那台買了不到兩年的電子琴上,說那是一台「幼琴」,令人不禁莞爾。回想起與婷共度的快樂時光,婷的媽媽說,假日會帶著婷去北部,坐各式各樣的大眾運輸工具,從火車、捷運,搭到木柵動物園的遊園車、貓空的纜車等等,婷的媽媽原先只想著藉此機會專心地陪伴婷,但婷卻在玩的過程中,知道了買票,瞭解了拿磁卡過閘門,學會了等待,甚至在媽媽遺忘了某個環節時,提醒媽媽。對我們而言,上了捷運,便低頭埋沒在手機的方框中,不會留意過了多少站,身邊來去了多少人。搭車,只是個過程,下了車,旅途才開始。但對視多障的孩子而言,搭乘,就是旅途,從上車的那站開始,細數每一個經過的站,直到下車。又或是從買票就開始,婷總是專注聆聽於每一個步驟,也享受每一個當下。
然而,帶著視多障的孩子出門卻從不是件易事,婷小時候因為腦麻的關係,三、四歲還坐著輪椅,一旁的腳踏車騎士經過,還特地調頭回來再看一眼才離開。又或是寒暑假,婷的媽媽必須帶著婷去上班,婷的媽媽推著婷上廁所,掃地的阿桑就問婷的媽媽:「啊伊袂行喔?」就算是很微小的問候、舉動,婷的媽媽仍是感覺得出來對方到底是不是真心關懷,婷的媽媽之後帶婷出門時,已經麻痺了,選擇不去接觸到他人的眼神,因為眼神裡往往流露出的是同情,是想著「妳怎麼這麼可憐,要養這種孩子」,每一次的接觸,又是一次的重新傷害。其實,視多障孩子的家長心理並不脆弱,多數都很堅強,才能一直堅強地陪在孩子身旁,只是被問怕了,被看怕了,不願意一再又一再地面對異樣又或是同情的眼光,原來,盲了的不只是孩子的雙眼,連父母的世界似乎都暗了一角。
「如果不是真心想要關心這個孩子,就不要再問這些問題了。」婷的媽媽說著,也談到「大多數人的關心都比較沒有智慧,他們有時候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」心理已然建立了一層防衛機制,下意識地避開與人的交流。但是我相信,這些不明白和不理解,是因為一般人跟視多障孩子缺乏接觸的機會,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瞭解視多障,才會在第一時間接觸時,做出不經意的反應,而傷害到視多障孩子的家長。只要肯願意去了解,會發現視多障的孩子雖然有些地方與一般的孩子不同,但可以確定的是,他們都一樣是孩子,會說出令人會心一笑的童言童語,有著那顆純粹的童稚之心。
婷的故事或許說完了,生命的試卷卻未結束。婷說了,到了2106年,她用她最厲害的數學算過,她會變成人瑞,會變成天使,而婷的父母會陪在她身旁,循著黑暗中的微光,到那片有彩虹,有光亮的天空。